close

image

🐣 【課文】
人之初 ,性本善 。性相近 ,習相遠 。
苟不教 ,性乃遷 。教之道 ,貴以專 。
昔孟母 ,擇鄰處 。子不學 , 斷機杼。
竇燕山 ,有義方 。教五子 ,名俱揚 。
養不教 ,父之過 。教不嚴 , 師之惰。
子不學 ,非所宜 。幼不學 ,老何為 。
玉不琢 ,不成器 。人不學 , 不知義。

🐣 【翻譯】
人剛生出來的時候,性情本質都是很善良的,而這種善良的本性,每個人並沒有多大的差別,後來因為學習環境及所受的教育不同,長大後性情就相差得越來越遠了。
如果在小的時候,沒有好好的教育孩子,他們善良的本質就會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,所以教導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一致,才能讓善良的本質發揮出來。
從前,孟母知道環境的好壞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,所以選擇好的環境來居住。有一次,年幼的孟子貪玩不想讀書,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,就拿出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剪斷,讓孟子了解,讀書就像織布一樣不可半途而廢。
五代的時候,在『燕山』這個地方,有一個『竇禹鈞』的人,對孩子有一套很好的教導方式,他的五個孩子在他的調教之下,個個都很有成就,也因此得了好名聲。
如果父母將子女生下來,只知道養活他們,而不去教育他們的話,這就是為人父母的過錯。同樣的,做老師的對於學生的教育,若沒有盡力教導,這就是老師偷懶沒有盡到為人師的責任。
為人子女的,不學習如何友愛兄弟姊妹孝順父母,這是很不應該的。小時候在求學的時期,不好好的學習接受教育,等到年紀大了,又能夠有什麼作為呢?
『玉石』如果沒有經過玉匠琢磨,是不可能成為好的玉器。
就好比一個人若不肯勤奮求學,就不會懂正當的道理了。

🐣 【補充內容】

孟子三遷的故事,五子登科的故事,和氏璧的故事。
🐣 【課後問題與討論】
1、學習完本課,請你說說看本段三字經的內容大意,它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?
2、『孟母三遷』是本課中哪一段裡的故事?你可以說出來和大家分享嗎?你知道它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嗎?
3、成語『五子登科』是在說本課中哪一個人物的故事?可以請你和大家分享一下嗎?
4、『玉不琢,不成器』出自哪一個故事你還記得嗎?請你說說看。請每位同學和大家分享聽完這個故事的感想與心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劉麗歆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