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「我時常感到惶惑。在我說話的時候,我想到『沉默是金』。在我不說話的時候,我想到『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』。到底應該說話呢還是默默無語? 」

     這是本課原文的第一段話,雖然沒有出現在課本,卻很精準地對於本課的內容,做了提問。各位同學,你們會不會有同樣的困惑呢? 一方面聽著師長告訴我們沉默的重要,但是另一方面,同樣的師長卻不斷地鼓勵我們要多發言,敢發言? 很矛盾不是? 作者在原文的第二段,(同樣沒有出現在課本)給出了他的答案:「我對上面這個問題的回答是:如果每一位牧師傳播的都是上帝的福音,他們就應該『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』。要是他們所說的,盡是離經背道的言辭,就應該「沉默而生」。 

     我們不是牧師,但是當我們仔細思考作者所要表達的想法,便會知道,作者主要是告訴我們,如果我說出來的話是對人有益的,那就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,如果我說出來的話是對人有害的,那就最好是選擇沉默了。甚麼樣的話對人有益?甚麼樣的話對人有害?作為學生,甚麼樣的話該說,應該多說,甚麼樣的話應該少說,甚至是保持沉默?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。在一個課堂討論中,踴躍的發表自己的想法,算是有益的嗎?答案自然是肯定的,一個想法,就是看事情的一個角度,當在討論當中,有十種想法出現,就是我們用了十種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,那麼這件事情一定可以看得更全面,討論後同學得到的結論也必會離正確較近,錯誤較遠。所以師長們會希望同學踴躍的發言,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。但是若在發言中,批評他人或譏笑他人,各為覺得會對他人有益嗎?必然不會,不但影響了整個討論的氣氛和情緒,甚至連帶的也會影響其他人提出想法的興趣和勇氣,那麼,我們對討論事情的認知必然受限,最後,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。因此,對於批評、嘲笑的言語,我們便要學會管制自己的舌頭,學會保持沉默。

     本課課文,作者描述了他鄰居的鳥,雖不懂人類思維,但是因著學習到的言語,在無意識地講出不同的話後,達到了兩種不同的影響,引起了作者對語言的反思。這便是語言的力量。鳥雖不懂語言的意思,說出話也絕對是無意,但是卻對聽者產生了意義,使得鄰居間的相處,因著鳥兒的問候語言,而更為融洽。再進一步思考,如果單純的問候語言,就可以達到如此的效果,那麼我們對於語言的應用是不是該更加得小心,不是不發言,也不是亂發言,而是在發言當中,謹慎我們的語言,注意禮貌,這樣才能在踴躍發言時,說出對他人有益,使人和睦的話語。

     老師將課文連結放置於下

http://edu.ocac.gov.tw/lang/advance/ch_high/book1/09.htm 

 

成語習誦

1. 百聽不厭: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不論聽幾遍都不會覺得厭煩。這代表了很喜歡聽的意思。

   例句:這首歌的旋律優美,能讓聽者如醉如痴,百聽不厭。

2. 敦親睦鄰: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厚待親人,與鄰居和睦。

   例句:大家為有敦親睦鄰,守望相助,生命財產才有保障。

問題與討論

1.你認為什麼樣的話,才算是有聽覺意義的話?

2.甚麼樣的話你聽了覺得很沒有意義?為什麼?

3.你認為說話的技巧重要嗎?

4.你認為溝通必要嗎?應該用甚麼樣的方式和長輩溝通? 我們和平輩或晚輩的溝通方式會相同嗎?還是不同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劉麗歆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