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各位同學小時候第一首學到的兒歌是哪一首?在中國古時候,小朋友一開始學的便是三字經、百家姓、弟子規和千字文之類的文章。百家姓,一看名字就知道,是教導小朋友中國各式各樣的姓氏,班上同學們的姓應該都會出現在百家姓當中。中國人重禮儀,見到人一定要懂得打招呼,因此對方的姓氏一定不能不知道。接下來三字經、千字文和弟子規都是教導小朋友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千字文,顧名思義,共一千字,但奇特的是文中沒有一個字重複,各位同學可以隨便拿一篇自己的作文來看,恐怕沒有一篇可以做到沒有重複的字。今天,我們要看的是三字經,三字經的字數比千字文多一些,也有重複的字,但是押韻,而且每三個字為一句,一組兩句,唸起來很有韻律,像唱歌,因此非常適合背誦。由於三字經內容涵蓋非常廣,包括天文、地理、中國的五行、哲學、倫理學甚至心理學,所以如果小朋友能夠背下這一千多字的文章,就等於擁有了生活的一切基本常識。試想,在古代沒有學校,如果你是父母,會給你的小孩背誦三字經嗎?這也解釋了為什麼,到現在華人地區仍很流行讓小孩背三字經,而且這書(僅一千多字而已)也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,包括英文和法文,可見這本書的實用度。所以同學千萬不要將這些文字當作可怕的怪獸,當我們細細讀他,並思考時,會發現,原來中國古人,是那麼的有智慧。現代人的通病之一,就是以為自己這一代最聰明,古人都很笨,同學們千萬也不要落入這樣的迷思當中。

我們現在就一起來看看第八課,這裡所選讀的是三字經中最前面的幾句:

人之初、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。

人剛剛出生的時候,本性是善良的。性情雖然大致相近,後天的習慣卻因環境而大不相同。

苟不教,性乃遷。教之道,貴以專。

若我們不好好教導孩童,他良好的性情就會改變。而教導他的最好方法,就是教他可以懂得專心求學做事。

昔孟母,擇鄰儲。子不學,斷機杼。

很早以前,孟子的媽媽,為了孟子的學習,必須選擇好鄰居而搬了許多次家。孟子有次不好好學習,她就把紡織機上快織好的不剪斷。

竇燕山,有義方。教五子,名俱揚。

從前燕山地方有一位姓竇的人,他很有一套教育的方法。他所教出來的五個孩子,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,名聲遠播。

養不教,父之過。教不嚴,師之惰。

若我們只餵養孩子,卻不教導他,那是身為父親的過錯。但是若是管教得不夠嚴格,則是因為老師懶惰。

子不學,非所宜。幼不學,老何為?

一個人不學習,是一件很不適當的事,幼小的時候若不好好學習,那麼到長大了,可以做什麼呢?

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學,不知義。

一塊玉石,若我們不去雕琢它,它就只是塊石頭,不能成為器皿。一個人若不學習,就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。http://edu.ocac.gov.tw/lang/advance/ch_high/book1/08.htm     (課文的連結)

孟母三遷的故事  

這幾句三字經告訴我們,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,但是為什麼到後來會有好、壞人之分呢?因為教育。父母的以及師長都肩負著教育下一代的責任,因此必須好好專心的教導子女。文中提到兩個故事,一個是孟母三遷的故事,孟子小時候很調皮,很會模仿,鄰居是做什麼樣事情的,孟子就跟著學,孟子的母親沒有辦法,搬了幾次家都沒有辦法讓孟子好好的學習讀書,最後決定搬到學校的旁邊,這樣愛模仿的孟子,只有模仿讀書了,之後,也就成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。這故事告訴了我們環境的重要。另外一個故事,則是五代時期一位住在燕山姓竇名禹鈞的先生,他有五個孩子,但是卻很懂得教小孩,所以五個孩子後來都考中進士,功成名就,放在現代,大概就是家中的五個孩子,每一位都是有名的博士吧!這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重要。一個人從小就要學習,俗話說「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」,意思就是小時候若不努力學習,長大變會後悔莫及。就像一塊玉石一樣,若我們不雕琢它,這塊玉石也就是塊漂亮的石頭。但是若經過我們好好的雕琢,那麼這塊玉石不帶漂亮還會是有用的器皿,其價值就遠遠超過當初的石頭。而人也是如此,只要努力學習,將自己的長處發揮,我們也可以是個有用且極有價值的人。

思考與討論

1. 各位同學,你們覺得為什麼人生下來的時候看起來差不多,長大之後卻會有這麼多的不一樣呢?

2.對於三字經中講到的教育,你贊同嗎?你認為那時的教育觀和現今我們現代的教育觀,是一樣或者不一樣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劉麗歆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